注册  |  登陆
首页 资讯交流 资讯详细

让国人坦然面对死亡,需要多少勇气?

日期:2019-03-23

近日,一则“请网友投票救不救父亲”的话题引起网友热议。


一位常州市民在网上向网友发起投票,请大家抉择他身患重病的父亲究竟该不该继续治疗。这位网友的父亲不幸遭遇车祸,更糟的是术后情况恶化,被医生下了“最后通牒”:能活多久看造化,一百万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

父亲多次对儿子说不治了、要回家,儿子知道他这是怕高昂的费用拖累一家老小。

痛苦纠结之中,他才上网发了这么个帖子,请网友帮忙选择该怎么办。
 

 
这并不是一个常见的举动,至亲之人的生死命运,要如何交给外人来决断?

所以,有网友说,大概当事人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只是不愿意面对这个残忍的事实,想借外人“客观理智”的分析来说服自己。

但是,也有很多声音,不忍苛责这位当事人的纠结与挣扎。

他们考虑的角度是,假如倾家荡产地治疗,能保住命已是万幸,更不要说这一家子未来的生活要怎么过下去。如果老人本人的意愿是放弃,或许当事人应该尊重父亲的选择。

它引发唏嘘和争论的最大痛点,依然是那个我们总是不敢想的问题:

猝不及防地,关于至亲之人的生死抉择,掌握在你的手上。

中国人缺乏死亡教育

今年两会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在两会提案中,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

他谈到: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但家属往往会拒绝舒缓治疗,怕认为不孝。

同时社会上年轻人自杀事件经常发生,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学会尊重生命、尊重死亡。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中国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思想,得改改了!”
 

 
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上面这句话后,已经有几十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发生,而中国社会还在回避死亡教育!

在死亡质量调查报告中,中国大陆地区在80个国家中排名71位。西方国家的“死亡”教育已经和成熟的时候,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空白期。

逃避死亡的话题会发生哪些问题?我们究竟要怎么面对死亡?
 

 
人不仅要“优生”,也要“优死”

舒适安稳地结束生命,应该是一个人必须享受的基本权利。那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去把疾病带来的疼痛、恐惧、自我厌恶与不体面剥离掉。

尤其是很多被癌症折磨得不成人形的患者,只能靠呼吸机、输液、打强心针勉强维持。当心跳停止的时候,需要电击使其从床上弹了起来,非常痛苦。在外人看来,这些都是对生命的延续。

纪录片《人间世》拍摄了一位已经因脑梗在医院住了四年的老人。

家人每天只有下午的一个小时能陪伴在老人身边。他们也不知道老人还能不能听懂自己说话,只知道他偶尔会笑,会给简单的回应,还和这个世界有微弱的联系。
 

 
医生的一番话却让人十分揪心:家人每天看到他的那一个小时,病人是开心的;可是在家人看不到的23个小时里,他们不知道病人其实有可能是痛苦和煎熬的。

我们要认识到:人不仅要“优生”,也要“优死”。

一部纪录片《生命里》向我们展示了这些。

不久前,台湾著名体育主播傅达仁安乐死的最后画面被曝光。视频中,家人都陪伴其左右,唱歌送他走完最后一程。他非常平静地喝完了杯中的药物,最后倒在了儿子的怀里。
 

 
傅达仁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年轻时奋斗向前,年老时喜乐再见”。

这位85岁老人,不想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被插管、被抢救,他更害怕的是失智——失去对生命的掌控权。成为亚洲第一位去瑞士实施安乐死的中国台湾人。

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很多人都惧怕谈论死亡,但从生命都会结束的角度而言,恰恰是死亡给了生命意义。

《奇葩说》第五季半决赛上,邱晨曝光了她被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加淋巴结转移,癌症让她迫切面对死亡。

她谈到“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它会照亮我们,逼我们去改掉那些生活中不健康的陋习。”
 

 
她说“比如,很多年轻人的“灵感、情绪”都来自于晚上,晚睡是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我们不愿意去改变,改变它就是改变自己。可是生病后,面对死亡时我发现,我比我自己以为的更容易、更快的接受了早睡早起的这件事情。”

人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死亡观念,向死而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生存方式。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其实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死亡,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逃避谈论生死,而是坦然从容面对;生时,不辜负时光,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当死亡来临时,庆幸自己好好活过,从未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