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首页 资讯交流 资讯详细

健康知识小课堂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您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吗?

日期:2018-06-07

 

目录

1、病因

2、诊断

3、治疗

4、预防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经呼吸道传播,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

病因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氏菌属为革兰阴性球菌,呈卵圆形,常成对排列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脑脊液中的细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在含有血液、血清渗出液及卵黄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一般于5%~10%的二氧化碳环境下生长更好。本菌对寒冷干燥及消毒剂极为敏感。在体外极易死亡,病菌能形成自身溶解酶故采集标本后必须立即送检接种。
 
健康知识小课堂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您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吗?
 
  病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如人体免疫力强,则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则病菌可从鼻咽部粘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继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脑炎。
 
  在败血症期细菌常侵袭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从而出现瘀点或瘀斑。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或内毒素作用内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暴发型败血症是一种特殊类型过去称为华-佛氏综合征,曾认为是由于双侧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坏死,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所致现已证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多数并未衰竭,在发病机理中并不起主要作用,而由于脑膜炎球菌的脂多糖内毒素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性休克继而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则是其主要病理基础。
 
  暴发型脑膜脑炎的发生和发展亦和内毒素有关第Ⅲ型变态反应亦可能在发病机理中起某些作用,如在受损的血管壁内可以见到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脑膜炎球菌抗原的沉积。
 
诊断
 
  1.流行季节 多为冬春季,儿童多见,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
 
  2.临床表现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健康知识小课堂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您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吗?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增高;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及化脓性改变。细菌学检查阳性。
 
治疗
 
  (一)普通型流脑的治疗
 
  1.青霉素 为首选药。
 
  2.磺 胺 在我国部分基层医院仍为治疗轻型、普通型的首选药物。
 
  3.氯霉素 能透过血脑屏障但对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作用,故一般不首选。
 
  4.头孢霉素 包括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此类药物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副作用小。
 
健康知识小课堂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您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吗?
 
  (二)暴发型流脑的治疗
 
  病情凶险,变化迅速,需紧急抢救,多数患者死于入院后12~24小时或转诊途中,故应就地抢救治疗。
 
  1.休克型的治疗 重点是抗休克及防治DIC。
 
  2.脑膜炎型的治疗 抗菌治疗同休克型。重点是减轻脑水肿,防治呼吸衰竭和脑疝。
 
  3.混合型的治疗 患者同时或先后出现休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应分析当时病情,采取相应措施。及时使用解除微循环血管痉挛的药物。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病人并就地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一般不少于病后7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

健康知识小课堂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您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吗?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3.提高人群免疫力 ①菌苗预防注射: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体菌苗,保护率达90%以上;②药物预防:对密切接触者可用复方磺胺或利福平治疗。